攀枝花学院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,围绕“四化同步、城乡融合、五区共兴”战略,锚定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,不断凝练优势特色研究方向,经过多年发展,形成了“钒钛+”“康养+”“新能源+”及“共富+”的“3+1”科研特色,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一、聚焦钒钛研究,服务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
学校整合优势资源,打造“钒钛+”优势学科。组建攀枝花国际钒钛学院、攀枝花国际钒钛研究院、中国钢研攀枝花学院钒钛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,聚集200余人的教师队伍,其中博士150余人。优化学科专业,全过程服务资源开发利用。围绕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,设置采矿工程等本科专业,涵盖从采选冶到材料制备及加工全过程,形成完整人才培养和科研链。打造高能级科研平台,全过程服务钒钛资源开发。打造国家钒钛检测实验室等1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,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指导建设。聚焦钒钛“卡脖子”技术,开展有组织科研。组建4个钒钛协同创新团队,力争在钒钛领域突破“卡脖子”关键核心技术。多渠道争取经费和高水平项目,助力科学研究。争取5000万元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专项资金,和企业联合承担了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全球招标项目7项,主持和参与项目入围省科技厅发布的钒钛领域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项目7项,和企业联合集成创新制造出首台国产大功率电子束冷床炉,实现EB炉电子束枪的国产化,成功突破了超长超薄钛及钛合金、镍、锆等难熔金属的电子束冷床熔铸关键技术。深化校企科研合作,服务地方钒钛企业发展。探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“67111”合作模式,与10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,签订1000万元科研项目经费协议,联合申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。近5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2项,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,国家一级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12项。

二、聚焦新能源研究,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
学校以新能源产业共性技术、前沿技术、公益性技术和关键瓶颈技术创新为着眼点,组织开展新能源产业技术的系统持续创新和碳减排相关技术预研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,不断加粗和延伸区域内太阳能产业链,助力攀枝花市清洁能源示范开发。先后获批建设四川省太阳能利用技术集成工程实验室,太阳能技术集成及应用推广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,攀枝花市氢能技术创新中心(筹)等省市级科研平台,形成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集成及应用推广,太阳能光伏技术集成及应用推广,钒钛新能源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及氢能制备与应用技术等研究方向。近年来,该领域获得国家级行业标准7项,省级行业标准1项,授权发明专利26项,实用新型专利31项,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。承接太阳能各级各类工程项目20余项,光伏发电项目累计发电量近4000万kW.h,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,累计碳减排近30000吨,为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价值。
 |
曹知勤博士团队成功揭榜龙佰集团科研攻关项目 |
三、专注康养理论研究,服务攀枝花康养产业发展
学校主动入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,聚焦成渝地区康养度假旅游“后花园”打造,强化康养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。整合学校优势资源,成立攀枝花国际康养学院和攀枝花国际康养研究院,强化学科融合,坚持集成攻坚,目前已形成了以康养学院为核心,医学院、经管学院、康养技术研究院、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协调发展的教学科研集群。持续整合全校康养领域的科研资源,打造高能级科研平台。获批建设“中国攀西康养产业研究中心”“攀枝花市阳光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”等康养领域高水平科研平台。引导和组建康养相关学科交叉研究团队,大力支持康养项目的申报和研究。近年来,承担康养领域各级各类课题265项,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50项,发表学术论文140篇,科学研究走在国内康养领域前列。
 |
全国康养产业标准化工作交流会 |
四、聚焦共富理论研究,服务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
学校全面聚焦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,整合优势资源组建成立了攀枝花学院共同富裕研究院,并获批攀枝花市共同富裕研究中心。以该平台为依托,汇聚省内外研究力量,聚焦攀枝花共同富裕实践探索,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推进共同富裕理论创新,为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,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路径、创造经验、提供样本。

(编辑/郑洪艳;审核/方青松 赵相瑜)